合成生物“未来已来” 上交所举办“硬科硬客”科创板新质生产力系列行业沙龙

2023-11-30 14:53:5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林淙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林淙)11月29日,以“合成生物大进击”为主题的第一期《沪市汇·硬科硬客》行业沙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举办。科创板合成生物龙头公司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嘉必优董事长易德伟齐聚一堂,与多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QFII等机构面对面交流。

  座谈会从合成生物的特有内涵、发展历程、应用场景、竞争格局、产业政策等视角,深入探讨合成生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未来产业”未来已来

  近年来,合成生物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以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式在医药、能源、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故合成生物也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有望成为新的黄金赛道。根据麦肯锡分析,未来生物制造的方式有望对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合成生物学相关市场有望达到4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千亿美元。

  刘修才认为,“想彻底解决碳中和,就回避不了石油等化石能源和化学品、化工材料带来的碳增量,生物制造几乎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选择”。

  赵燕提出,“合成生物是驱动生物科技发展的颠覆性技术,是实现绿色制造、双碳目标的底层支撑。未来,生活中80%的物质都可以通过细胞工厂生产,覆盖‘衣食住行医用’的各个领域”。

  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正在成为新一轮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的合成生物学在全球已经处于相对靠前的有利位置。易德伟认为,“我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优势,国内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广泛,为合成生物学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庞大的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在基础研究领域整体上已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部分领域甚至犹胜一筹”。

  赵燕表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供应链,且多年深耕发酵领域,具备领先的发酵技术和中试能力,是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医用原料等生物材料的最大生产国。”

  政策扶持点燃行业“引擎”

  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各项扶助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四处提及“合成生物”;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杭州、常州等多地也出台了鼓励政策。易德伟认为,“国家顶层设计上的重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都为合成生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坚定的信心。政府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政策面利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痛点”有待解决。郭恒华认为,“合成生物产业才刚刚拉开大发展的序幕,现在跑出来企业还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需要在产业发展要素方面能够予以支持,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法规等。比如目前在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菌种的专利申请与欧美相比,授权保护的范围太窄,起不到专利保护作用;合成生物产品的市场准入特别是在食品医药领域,也缺少明确透明科学的认证标准和专业机构来支撑。”

  赵燕提出,“目前合成生物行业最主要的痛点在于产业转化、市场转化”,她呼吁,“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让科学家专注于0-1的科学研究。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发挥企业‘产’的作用,推动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

  刘修才也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政府对合成生物更重视,但主要体现在支持科研,对鼓励产品的应用推广支持不够。企业研发的真正动力和吸引人才应当来源于市场需求,希望政府能在合成生物材料的市场推广应用上落地更具体的政策”。

  此外,四位董事长也一致认为,目前市场对合成生物产业,特别是合成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存在不少认识误区,需要加大宣传,正本清源,让市场主体真正了解、更多关注这一新兴产业。

  绿色发展带来市场机遇

  和传统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和华恒生物的丙氨酸等产品相比传统石化产品有明显的低碳优势。

  郭恒华从创立华恒生物前从事大化工的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华恒生物在生物制造降低产品碳排放方面做出的突出实践,“华恒生物在全球首次实现厌氧发酵生产丙氨酸产品,每生产一吨丙氨酸可以减少0.5吨二氧化碳排放,缬氨酸作为全球第二个大规模厌氧发酵生产的氨基酸,进一步推动产品碳足迹下降,未来厌氧发酵技术相对于其他生物制造技术优势将更加明显”。

  刘修才认为,“生物制造产品具有天然的低碳属性,在性价比上可以和传统产品相竞争,在应用领域还可以满足轻量化、节能、可回收的需求,这些对碳减排具有实质贡献”。

  合成生物产业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提高自身的ESG水平,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华熙生物和嘉必优发布了2022年ESG报告,凯赛生物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华恒生物荣获“2023年福布斯中国ESG创新企业”奖项。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ESG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中国合成生物企业百舸争流

  合成生物公司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其中,尤以科创板“四方联”4家公司表现最为亮眼。

  例如,凯赛生物在全球首次完成了模仿蛋白质结构的一组材料的产业化,正在建设年产100万吨的生产线,部分已经投产。华熙生物已经建成了贯穿“科技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的合成生物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在产业端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加快合成生物科研成果转化。

  华恒生物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产品,公司近两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60%以上。

  嘉必优完成了以基因组装、基因编辑、多组学分析、代谢工程、底盘细胞定向进化等多个合成生物底层技术的体系搭建,打造了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全技术链。

  目前,合成生物学这条“黄金赛道”吸引了众多“掘金人”,众多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家。“科技-产业-资本”的循环在合成生物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多家合成生物科创板公司提前布局初创企业。嘉必优成立了嘉必优生物产业投资(武汉)有限公司,华熙生物与赋远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赋远合成生物基金,凯赛生物战略投资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并与央企招商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总体来看,合成生物领域投资更加注重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和商业布局,纯财务投资较少,并非仅为了融资而融资。

  “未来中国制造的能力要在全球布局,生物制造领域在其中存在巨大的机会,不仅仅是替代存量,而是创造增量。”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表示,“未来中国会有一批合成生物的上市公司,要让全球上下游的生态企业因为中国生物制造的国际化企业而获益,中国有潜力对全球产业链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