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玉海:坚定不移推动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24-01-02 13:55:28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周亮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着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活跃度高,市场主体数量、进出口总额、实现税收等均居全国第一。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玉海接受上证报专访表示,做好广东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不仅对巩固广东经济回升向好基础、激发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对稳住全国民营经济基本盘、提升市场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愿贷、敢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取得积极成效。

  树牢“一视同仁”理念 激发“愿贷”动力

  上证报: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金融机构“愿贷”动力?

  陈玉海: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一是按季对辖内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促使评估结果与省级机构内部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挂钩,提高民营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二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传导作用,影响金融机构活动。2023年1-11月,广东金融机构运用各项专项再贷款发放优惠贷款3911亿元,惠及1.5万家市场主体;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量全国第一,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发放量居全国前列。三是积极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2023年11月,广东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49%,同比下降24个BP,1-11月累计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261亿元。四是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宣传和银企对接活动。2023以来,广东累计发布金融惠企推文超900篇,指导金融机构在企业园区、商圈等重点区域发放宣传资料24万余份,举办金融惠企政策宣讲会1000多场。

  当前,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不愿贷”现象依然存在,房地产等领域有所加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近期各大国有、股份制银行与民营房企召开座谈会,表示要加大金融支持,这些要求和动作说明在现实中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还未充分满足。

  要以“金融25条”等系列文件为指引,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愿贷”动力。一是要积极培育尊重民营经济的良好舆论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加强直接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解读。二是要持续强化信贷政策效果评估结果运用,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将评估结果与内部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挂钩。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从制度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激发基层信贷人员活力。

  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 增强“敢贷”信心

  上证报:基层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不敢贷”有哪些原因?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如何解决“不敢贷”的问题?

  陈玉海: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尽职免责”落实落地。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出台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等,营造尽职免责的信贷文化氛围。二是完善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推动辖内19个地市政府部门设立首贷类财政贴息项目或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截至2023年11月末,通过财政贴息项目帮助各类市场主体首次贷款提供贴息资金1423万元,惠及企业581家;通过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获得首次贷款金额1.9亿元,惠及企业162家。三是支持法人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债等资本补充债券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能力。2023年1-11月,广东法人银行共发行金融债券688亿元。

  基层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不敢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益与风险不匹配、激励与责任不相容。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贷款与国有企业相比,量小且风险大,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缺乏足够的激励。另一方面,尽管金融机构有服务民营企业的意愿,但信贷部门对不良贷款实行的是“终身责任追究制”,导致基层信贷员面对民营企业时过于谨慎。

  要将尽职免责与不良贷款容忍度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基层金融机构“敢贷”的信心。一是要营造“尽职免责”的信贷文化。指导金融机构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厘清各环节责任,细化尽职免责要求,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二是要适当优化民营企业贷款不良容忍目标。加强过程监控和动态监控,及时准确将不良贷款容忍政策传导至基层信贷员。三是要强化不良清收处置精细化管理。用好核销、重组、批量转让等手段,对符合核销条件的民营企业贷款,优化处置流程,提升处置效率,确保应核尽核。

  破解抵质押物不足难题 夯实“能贷”基础

  上证报: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依赖抵押担保,如何破解抵质押物不足难题?

  陈玉海:如何破解抵质押物不足难题,是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是将抵押物从不动产向动产、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拓展。引导金融机构将抵质押物范围从应收账款、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拓宽到活体生物、农业生产设备、碳排放配额等新型品种,深入挖掘民营经济“可抵押物”的潜力。二是积极推动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有效打通再贴现资金向供应链企业的传导渠道。2023年1-11月,运用再贴现支持供应链票据贴现25亿元。三是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指导银行机构创新推出“政采贷”等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和模式,支持供应链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征平台在广东省共促成融资笔数4万多笔,融资金额7800多亿元,其中政采贷业务共促成交易近4000笔,融资金额近50亿元。

  破解民营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拓宽抵质押物的认可范围;二是提高担保的覆盖范围;三是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要积极推广货币政策工具+担保融资模式,通过“再贷款+政策性融资担保”联动,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无法提供标准抵质押物问题。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见贷即保”“见担即贷”批量担保业务合作。打消机关、事业单位通过中征平台确认账款的顾虑,调动各单位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科技赋能产品创新 提升“会贷”能力

  上证报: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的流动性面临不少困难,导致信用风险上升。如何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信用难题?

  陈玉海: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对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等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2020年以来,辖内银行机构为普惠小微市场主体办理延期还本业务共51万户,延期金额5248亿元。二是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金融机构提升信用贷款发放比重。截至2023年11月末,102家广东法人银行累计获得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26亿元,扩大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发放1458亿元。三是指导辖内地市分行实施“智链通”“科创贴”等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首创“再贴现+绿票贴现+数字人民币”场景业务,单列“莞科融”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畅通货币政策工具资金直达民营企业的路径。四是发挥“粤信融”平台信息服务功能,整合企业工商注册、税务、水电等信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截至2023年11月末,金融机构通过“粤信融”平台发布信贷产品4635个,累计促成银企对接63万笔,金额2.4万亿元。

  当前民营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有所上升,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普遍存在报表不规范不透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情况,尤其在三年疫情冲击下,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信用水平下滑;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等对风险资产分类覆盖面的扩大、不良分类标准的收紧、金融机构征信记录审查标准较为生硬等。

  要破解民营企业信用难题,必须在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从机制上缓释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一是要积极推广信用贷款。依托“粤信融”平台进一步整合民营企业纳税、公积金等信息,支持征信机构挖掘企业信用价值,推动金融机构推出更多信用类金融产品,提升信用贷款占比。二是要强化大数据赋能。加强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体系。指导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展民营金融服务生态场景。三是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对暂有困难的民营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对因客观原因出现信用“污点”的民营企业及时指引修复。另一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征信知识进民企等宣传活动,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