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的利润还能持续高增吗?

2021-11-08 14:23:5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倩

  截至10月末,41家A股上市银行第三季度报告悉数披露完毕。除了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出现净利润负增长以外,其他银行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净利增速延续半年末的高增态势,并且还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数据好得连银行分析师都感慨“略超预期”。

  从数据来看,大部分上市银行,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城、农商行,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增长都十分强劲,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大指标不仅呈现双位数增长,而且不少银行还超过20%。例如,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常熟银行等。在这些银行中,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同期盈利增幅超过30%,表现尤为突出。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来看,有超过八成上市银行盈利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并且,在业绩强劲增长的同时,这些银行资产质量也比较稳定,不良率继续下降,计提压力缓解,拨备覆盖率稳步提升。

  银行盈利高增动能从何而来?除了信贷规模增长外,从数据中还可以读出两大驱动因素:一是非息收入高增长驱动营收增速提升,二是资产质量改善减少了拨备计提,带来了利润释放。

  这种增长逻辑,从三季报的数据中得到了明显体现,部分银行在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利润高增长。例如,宁波银行第三季度的净息差环比虽然下降4个基点,但是单季度净利润仍同比增长39.67%。而且,该行在前三季度实现非利息收入144.06 亿元,同比增长51.79%;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7.05%,同比提升5.69个百分点。

  尽管市场总是对银行的业绩增长充满疑虑,但是今年以来,银行的业绩总体表现的确是持续向好,不良压力也大为减缓。对银行来说,难熬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眼下,市场关心的是,未来银行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利润增长速度?

  银行的业绩主要与信贷规模增速、信贷结构、资负结构、息差水平、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挂钩。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体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银行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是否景气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度正相关。经济暖,企业供需两旺,信贷需求就会活跃。从近期官方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经济正处长持续恢复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9.8%,高于6%的预期目标,总体上经济韧性十足,有底气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

  二是自身经营能力。简单说,就是看银行管理班子、经营措施是否“奏效”。管理层若能拿出有效经营措施,能够“扬长避短”,大体上,这家银行经营表现就会不错。比如,今年刚上市的瑞丰银行,是一家“小而美”的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数据都是双位数增长,不良率也持续下降。但是假若管理层频繁换人、经营方向错误、扩张激进等,这家银行发展也就容易出问题。

  三是监管因素。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为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引导其进一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例如,今年上半年,利率自律机制决定再度优化存款利率定价方式,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促进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在三季报中,就有上市银行提及,在利率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产负债,减缓了息差收窄压力。

  出于对业绩增长的认可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部分银行得到了知名基金经理的青睐,并在三季度时选择加仓,其中就包括“公募一哥”张坤、睿远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赵枫、中庚基金的丘栋荣等。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银行业绩整体增长强劲,但分化愈见明显,有的强者恒强,典型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有的银行则是业绩持续滑坡,估值也掉至“地板”。因此,未来市场除了关注银行的业绩增长状况外,更要关注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执行能力。比如,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这两家银行均有鲜明的经营优势,战略和经营策略也较其他银行“走得”更远,疫情考验也验证了其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比如,招商银行在今年初就未雨绸缪,提出构建大财富管理体系,以应对低利率市场的到来。

  但即便如此,这两家银行也不敢松懈,仍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速其实逐季回落,这意味着信贷需求比往期有所减少。对此,招行的高管在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会交流中表示,对此已有预期,但同时也看到一些积极因素和结构性机会,机遇和挑战应该是并存的。

  的确,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能否保持利润高增长,实际上就在考验各家银行管理层的智慧,能不能准确预判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趋势,抓住市场机遇,制定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并将经营策略执行到基层,从而实现可观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