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务必倚重扩大有效投资

2022-02-26 13:40:5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王 勇

  2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早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不久前召开的国常会又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近期,中央多次强调有效投资,看来,扩大有效投资的确是今年稳增长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务必抓紧抓好,努力抓出成效。

  所谓有效投资指的是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它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投资而言。那么,怎样才算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其判断标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十四五”时期,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里还要重点提及的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国家支持冰雪产业发展的政策也进入了强盛期,重点支持我国“十四五”冰雪产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第二,要看是否进行了科学规划。凡是纳入国家或各省(区、市)地方发展规划的投资项目就是有效投资项目。第三,要看投资项目的结构是否优化,处理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以政府投资促民间投资参与到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调动社会资本活力,鼓励民间投资稳定发展。第四,要看投资项目是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只要是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的投资项目就是有效投资项目。那么,符合了上述标准的有效投资,就可以形成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甚至可以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主抓手”。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有效投资。据了解,在今年全国各地已开工的重大项目中,除传统基建项目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项目投资占比有所提升;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各地重大项目的普遍特点。而且,稳增长基调下,我国数字基建投资也全面发力。

  再从另一个视角看,有效投资分为实体项目有效投资和资本市场有效投资两部分。实体项目有效投资就是指上述从中央到各地方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其每年年度计划中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而资本市场有效投资是指在资本市场上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优质上市公司进行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通过投资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中长期债券,期待在未来获得一定的股权或债权收益。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是建立在优质上市公司未来投资收益基础上的,那么,这些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否实现有效投资,其判断标准其实与上述实体项目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总体上,上市公司群体是我国企业的排头兵,很多优质上市公司在业务上、产业链上与非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如果这些上市公司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部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就很大,进而对于稳增长、稳就业、稳消费、稳市场、稳预期就意义重大。所以,加快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培植更多的优质公司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及加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推动资本市场有效投资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希望今年在继续强化惩戒机制和追偿机制的同时,加快推动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落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指导文件,还要加速推进《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确立上市公司监管体系,重点做好入口、场中、出口三个环节全链条监管,完善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积极回报投资者,让投资者更好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还有,推进投资端改革,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培育壮大专业投资者,丰富金融产品,完善公募基金、私募机构制度,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强化稳定的市场资金供给机制,努力营造收益风险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让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的有效市场,积极开展有效投资,以此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