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要平衡好“利与义”的关系

2024-02-27 18:4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严晓菲 何奎

燕翔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严晓菲 何奎)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而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内涵应放置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框架下来讨论,金融机构要实现“强大”,不仅要具备活跃的创新能力、专业的人才队伍、开阔的国际视野、稳妥的风控体系,更要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平衡好“利与义”的关系。

  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强大的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燕翔认为,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定价估值、资源配置、交易组织、风险管理等能力,并通过分工协作,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是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例如以绿色金融为例,金融信贷资源过去长期向传统行业倾斜,如果任由这种信贷偏向延续,企业绿色转型将存在困难。强大的金融机构应当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既可通过更为精细的投后管理,支持行业内部技术改造,也可以在碳金融基础交易工具和衍生交易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二是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凭借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和过硬的专业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实现风险可控以及较低的道德风险,直接为金融系统注入稳定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业务模式、治理结构、风控体系等多方面为整个体系提供经验借鉴,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各类金融机构应各展所长,争当‘领头雁’,参与到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将提升市场活跃性、有效性、稳定性,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燕翔说。

  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三方面

  金融机构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微观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燕翔认为,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技术变革深入推进,要求金融机构培育创新能力,优化自身服务模式与范围,不断提升风控管理水平。例如,在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当下,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为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科创型企业提供价格合理、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其次,“分工协作”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求金融机构基于自身专业特点聚焦重点领域,紧跟国家战略,共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如何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个领域发力,是金融机构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五篇大文章”体现了“人民性”与“商业性”的统一,做好“五篇大文章”正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最佳实践。

  最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于金融机构而言是机遇亦是挑战,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全球多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的国际金融机构将给市场带来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借鉴。是否能加快提升投融资水平,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将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形势下金融机构谋求长期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金融机构要各展所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在燕翔看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能力。首先,为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资金支持,优化金融配置,大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其次,将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燕翔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经营的灵活、敏捷优势,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开展贴近区域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的特色化活动。中小金融机构与当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当地市民有着天然的相容性。在开展特色化经营时,中小金融机构也应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挖掘地方经济特点,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