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献给新华社建社85周年

2016-11-06 11:27:14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姜潇、陈聪

  85年风雨磨砺,85年春华秋实。

  秉承着“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一代代新华人始终牢记使命,紧紧跟随党中央,忠实履职尽责,艰苦奋斗,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华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挺立媒体变革潮头,在转型发展中开启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新航程。

  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新形势下,新华社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跟党走,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11月5日,新华社建社85周年纪念大会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蔡名照在讲话中说,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华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对全社干部职工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和今年2月19日到新华社调研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华社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85年艰苦奋斗,85年砥砺前行,新华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瑞金,是新华社的红色起点。

  1931年11月7日,伴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宣告成立。从此,红色电波冲破敌人的封锁线,穿越万水千山,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时代脉动传到全国、传向世界。

  自诞生之日起,新华社始终紧紧跟随党中央,服从党中央指挥、听从党中央号令,自觉担负起党的新闻宣传重任,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革命战争时期,新华社记者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既是战争的报道员,又是冲锋的战斗员。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

  漫漫长征路,新华社始终跟在党中央身边。“新华社虽然没有红军番号,但也是‘长征部队’。”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说,当年的记者编辑跟着红军一起参加长征、跟着毛主席一路走过来。

  对党忠诚,是新华人的政治本色,沁入骨髓、融入血液。85年来,一代代新华人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为党的新闻事业矢志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勿忘人民”的不变情怀

  走进新华社很多国内分社的采编室,会看到高悬的“勿忘人民”四个大字。这是老社长穆青写下的新华人的座右铭,是新华社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新华社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

  85年间,新华社记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

  “人民的儿子”穆青曾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一篇篇满含深情的新闻名篇载入史册。

  长期生活在战士间、工人间、农民间的新华社记者华山,把人民群众比作力量和智慧的海洋。他说:“如果你善于向海洋学习,你的知识,你的力量,不也像海一样的广阔了吗?”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凉山上,一个马蹄印之外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女记者张严平跟着王顺友静静走在毗邻青藏高原的马班邮路上,寻找着这个乡邮员20年无悔奉献的答案。

  一个个孜孜求索的身影背后,是一颗颗拥抱人民的火热的心,这是一名记者当有的心。

  因为有这样一颗火热的心,新华社记者的笔下,书写出了一个个熠熠闪光的时代先锋。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李保国……这些模范人物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因为有这样一颗火热的心,85年来,先后有150多位新华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生命,用忠诚与鲜血写就一首首壮丽的生命赞歌:周以栗、瞿秋白、何云、李竹如、沈建图、黄作梅、李平、邵云环……

  因为有这样一颗火热的心,今天的新华人正以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和身边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让一篇篇充盈着时代气息、泥土味道、百姓呼声的新闻报道,闪耀历史长河。

  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铁肩担道义,直笔写春秋。回顾85年来的新闻报道,那些经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留得下、立得住的作品,无一不彰显着实事求是的坚贞品格。

  大风大浪,挺起新闻工作者的忠诚;

  大是大非,方显秉笔书史者的胆识。

  作为党和人民的记者,求真务实、履职尽责,是新华社记者的信念和风骨,是新华精神的鲜明底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则是做好新华社报道的基本功,是新华社记者的优良传统。

  ——他们始终把握着时代跳动的脉搏。郭超人用两个多月时间考察多条大江、大河,采访几十个水利项目,记下20多万字的笔记,撰写了长篇通讯《驯水记》,记录亿万人民在驯水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

  ——他们始终坚持对真理和正义的追寻。正是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历时9年的坚持,最终推动了呼格吉勒图案重审,让多年沉冤得以昭雪,成为新时期新华社记者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作风的典范。

  ——他们始终把目光投向基层和群众。今年4月,一篇新华社报道《羊小平砸缸》生动反映出扶贫攻坚行动给甘南山民羊小平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认为是一篇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的佳作。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根’应该扎在哪里?”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语重心长地对年轻记者说,“我们的‘根’应该扎在基层,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扎在人民群众中,扎在肥沃的泥土里。”

  开拓创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实地调研。在参观“历史与发展”主题展览时,看到新华社已经用海事卫星、无人机等现代装备武装记者,总书记点头表示赞赏。他接过工作人员递过的手持视频直播云终端,拿在手里试拍,体验新华社记者的工作状态。看完展览,总书记边走边说,直观感受真是不一样,新华社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一部新华社历史,也是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

  红中社创建初期,土墙瓦房,条件艰苦。据红中社早期工作人员岳夏回忆:“第一部‘新闻电台’只有收报机,是用缴获敌人电台的旧零件,自己动手装配起来的……”战争岁月里,从社长到编辑都要轮流担当摇机工,用手摇马达为收发报机提供电源,一直持续了7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代代新华人自强不息、奋力开拓,从三两个人、一部半电台的“茅屋-马背通讯社”,发展到今天拥有1万多名员工、32个国内分社和180个驻外分社的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与时代共奋进的步伐一刻没有停歇。

  1944年,新华社在延安创办对外英文广播,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1946年,新华社开办英语口语广播,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

  1947年,新华社在香港和伦敦建立首批驻外分社,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1949年,新华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担负起受权发布党和政府重要新闻的职能;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新华社开启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进程。

  ……

  今天,位于北京的现代化新闻大厦里,一个网络覆盖全球、业态先进的现代全媒体机构活跃于世界传媒格局,通过每日24小时不间断的电波,向世界展现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媒体变革的时代考验,新华社大力进军互联网:推出全新改版的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4亿;新华网在全球约10亿个网站中的排名稳定在前100位;率先推出全息化直播产品“现场新闻”;升级改造新媒体专线,已有7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用户;抢占海外社交媒体阵地,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超过2000万,进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

  《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微电影《红色气质》等融合报道产品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内外反响强烈;便携卫星站、4G直播背包等新技术新设备,在“9·3”大阅兵等多次重大报道中大显神通;着力打造统一高效的“中央厨房”式采编架构,建设面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类用户的新型供稿体系,构建覆盖全网的“网上通讯社”。

  在变革中确立新优势,在突破中实现新进步,在开拓创新中再创新辉煌。

  踏平艰辛成大道,风雨高歌勇向前。新华社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作风,勠力同心、拼搏进取,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