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业人士集体“忆青春”:10年间期货与产业互相成就

2017-05-30 20:04:3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近日在杭州举办的“2017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借着塑料期货10周年与塑料产业大会10周年的氛围,期货行业人士几乎开启了集体“忆青春”模式。

  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表示,塑料产业大会走过的十年,是中国石化产业踏上由大到强历史新征程的十年,也是大商所成功实现从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商品期货交易所转变,并开启多元、开放的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建设的十年。

  在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看来,10年间感触最深的是产业客户参与度大大提高了,经营方式模式创新也非常多。市场正在逐渐演化成以交易所标准化产品为核心,期货公司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为渠道,龙头产业参与,中小型企业通过期货公司和龙头企业逐步进行现货“一对一”定价进入市场,这个格局正在形成。

  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则表示,塑料产业这十年,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逐步优化,产业集中度开始逐步提升,下游企业逐渐理解衍生品并运用衍生品工具避险,整个产业结构开始变得更好。

  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

  过去十年,大商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成交量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8位,占全球场内商品衍生品成交量的比例从13%增长到22%。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铁矿石、焦煤、焦炭和塑料期货市场。

  交易所快速成长的背后,也是期货市场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之路。

  李正强表示,2007年,大商所上市首个工业品种——聚乙烯期货,改变了1993年成立以来的单纯农产品期货市场格局。此后,大商所又上市了聚氯乙烯、焦炭、焦煤、铁矿石、聚丙烯等五个工业品期货和棕榈油等五个农产品期货,初步形成粮食、油脂油料、林木、畜牧、化工和能源矿产等六大品种体系,完成了从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商品期货交易所转变。

  2017年3月31日,大商所成功上市豆粕期权,填补了国内商品期权的空白,为相关产业链、各类企业、机构提供了新的避险工具。
  “5月31日,大商所将对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规则进行重大调整,为我国每年8000万吨进口大豆提供‘中国价格’和避险工具。”李正强说。

  他还透露,目前大商所正以铁矿石期货国际化为试点,探索为全球市场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相关试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此外,为满足产业企业个性化需求,大商所还推出了仓单串换、集团交割、场外期权试点等业务,稳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拓展和丰富了衍生品市场层次。

  在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下,期货市场越来越被产业客户所接受。大商所统计显示:2016年大商所日均持仓占国内期货市场的46%,其中法人客户持仓占大商所总量的44%。目前,国内70%的豆粕和棕榈油、40%的豆油等现货贸易均以大商所期货价格进行基差定价,铁矿石等期货价格成为现货贸易、指数编制的重要依据,保险公司尝试基于大商所价格开发价格保险产品,政府决策部门开始利用期货信息预研预判经济形势。

  未来将拓展塑料期货产业链

  回忆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成就更好的发展。就石化化工产业来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都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石化化工行业解决现有矛盾,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也表示,建立石化产业新体系,必须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加强石化产品市场建设,特别要加快培育壮大期货市场。

  不过,在李正强看来,与中国石化产业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相比,与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等战略需要相比,中国的衍生工具和产品还不够丰富、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还没有石化期权工具,期货活跃合约不连续等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境外客户不能直接参与交易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国石化期货发展的瓶颈,制约期货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李正强表示,未来,大商所将与石化行业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期货市场更好服务石化产业发展。

  大商所工业品事业部总监陈纬则进一步指出,接下来大商所将开展多项举措,持续推进产融结合。大商所将继续研究乙二醇、尿素、苯乙烯、纯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期货品种上市,拓展塑料期货产业链,为塑料行业企业客户提供更丰富的衍生品工具。此外,大商所将继续完善现有品种规则制度,进一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并以LLDPE期货保税交割试点为契机,加快推动塑料期货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