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家 | 清美集团沈沪铭:“95后”新农人的数字人生

2023-07-21 09:37: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宋薇萍

 

  年龄段:95后

  创业内容:

  种源研究,农业自动化,农业工厂化,跨产业融合

  公司愿景:

  传承中华美食,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食品集团,为市民提供安全好吃便宜的食物

  兴趣爱好:旅游,美食

  “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接任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清美集团”)掌门人的沈沪铭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顶着清美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济师的头衔,“95后”沈沪铭的志向是以数字赋能,以“传承中华美食”为使命,带领公司向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世界企业500强的目标不断努力。

  鸡毛菜的数字化

  站在清美集团全产业链监控中心,沈沪铭介绍,如今清美集团一、二、三产全面贯通。“我从2018年进入公司,主抓公司数字化改革,最熟悉的是种植业,一部分物流业,以及一小部分门店管理。”

  离公司大楼约3公里外的腰路村蔬菜基地,堪称沈沪铭的第二个办公室。“我每天至少到大棚查看一次,喜欢看着植物生长。”沈沪铭说,这里每天出产10吨左右的鸡毛菜。

  在大棚里,他钻研如何提升蔬菜的口感。“我们这个鸡毛菜,口感鲜度和别的鸡毛菜不一样。”沈沪铭说,他组织团队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试验了50多种鸡毛菜种源,不断挑选和试验,改良土壤机制、温室大棚、冷链系统等环节,最终确保了鸡毛菜从“田头”到“桌头”的新鲜度。

  从5G数字水稻种植到穴盘鸡毛菜工厂化种植,从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到新零售渠道终端,沈沪铭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

  在腰路村蔬菜基地,记者看到了鸡毛菜的数字化、机械化种植现场。“自动化种植能大幅节省人力。以前,一个人只能负责两亩地;现在,像这么大的温室大棚,只需要两人进行日常维护。”沈沪铭说。

  沈沪铭表示,清美集团的数字化无处不在,数字化战略是公司四大战略之一,仅在清美集团上海基地就建成了数字化高标准农业基地7000亩,日产蔬菜200多吨。在数字化赋能下,清美集团2022年营收突破120亿元,近3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

  播下希望的种子

  浦东新区宣桥镇宣夏路的厂房外,印有“清美鲜家”字样的绿色物流车来来往往。

  “每天有500多辆清美物流冷链车从这里出发,发往长三角1万多个终端零售门店。其中,900多家清美鲜食门店主要分布在上海地区,每天可以为上海市民提供2000多个品种的产品。”沈沪铭说。

  从小作坊起家,到今天的规模化厂房,清美集团已成长为集基础研究、现代农业、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全球供应链、冷链物流、智慧零售、餐饮管理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生活综合服务商。

  “清美集团的业务线还要延伸。”站在沙盘模型前,沈沪铭介绍道,今年4月,清美集团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占地121亩,总投资15亿元,将为清美集团跨越式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据悉,四期项目为包括员工宿舍、食品设计和研发中心、全球供应链总部和结算中心在的清美集团八大管控中心,将被打造成为智能化综合食品生产基地、高效智慧冷藏大仓及保供配送基地、集团全产业链创新中心,以及配套人才公寓的产业链示范基地。

  清美集团还将持续扩容:未来5年,上海清美鲜家生鲜便利店将超4000家,长三角地区计划开设16000家。

  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石

  清美集团是乡村振兴工程的合作伙伴和重要参与者。沈沪铭说,腰路村的邻里乡亲,基本都认识他。

  在腰路村,通过村企共建、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清美不仅发展了企业,也实现了村民的整体增收。

  腰路村村民陈文会就尝到了清美集团“共享农业”的甜头。他承包了50亩蔬菜大棚,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用清美集团提供的种子和有机肥进行全程机械化种植,青菜亩产从1500公斤增加至2000公斤,每年可种8茬,每斤净收入0.2元,平均每亩净收入0.64万元/年。在清美集团从事蔬菜种植后,陈文会夫妇平均每月收入约2.67万元,年收入达32万元。

  在风景如画的新腰路,清美集团除了建超市、餐厅服务村民外,还在腰路村建成了数字化的高标准蔬菜和水稻基地,以及蔬菜分拣中心。

  “腰路村约200多户村民,50多人在我们工厂工作。我们承包土地后,以批量种植的模式,雇佣村民耕作。他们收入一年平均下来有10万元左右。像陈文会这样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大概有20多家。”沈沪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