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研究 | 推动数据要素赋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023-09-28 07:50: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贾 彦 刘申燕

  □ 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全球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在推进金融数据跨境交易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数据治理制度兼容的离岸数据治理体系,对标国际通行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差异化政策、监管和制度创新

  □ 搭建离岸数据交易平台,以“上海数”提升国际数据话语权。凭借上海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新契机,依托上海自贸区制度优势,可建立离岸数据交易平台,不断增强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数据要素的配置能力,更好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 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国际板,强化国际间数据协同和算力协同。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作为离岸枢纽和科创高地的要素资源和政策优势,打造离岸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国际板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出台,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进行相应的规范。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巩固了数据要素的商品属性。数据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同时具备相对稀缺性、社会性等多种属性,不同主体获得数据的使用价值和边际收益的差异,决定了数据的投资价值。随着越来越多主体参与数据产品的投资,数据的金融属性逐渐显现,数据价值不仅包含数据商品本身的价值,还包含数据的金融溢价。当数据交易需求增加,数据要素及其衍生品合约成为具有广泛认可度的金融要素产品,不断催生和完善规范的市场交易机制,数据金融化逐渐完成。

  一、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市场耦合发展

  数据要素金融化指的是数据在具有商品价值的前提下,因不断流转出现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等差异化特征,从而具有保值、增值甚至融资能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是其实现价值化的基本前提,具有商品属性是实现金融化过程的基础。

  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既能为国家探索数据要素化路径提供最佳实践经验,还能为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全方位的、开创性的金融支持服务。金融业在发展大数据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受行业特性影响,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高价值数据,包括客户身份、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付交易等数据,高质量数据能提升金融业的服务价值,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金融服务供需错配关系,促进金融业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功能,能促进产权融通,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在引领数字基础制度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同时,数据基础制度也能保障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数据要素的便捷化、规范化利用,能在用户画像、反欺诈、信用评级等方面提高金融业风控能力,降低金融交易风险,这也为数字基础制度的探索和应用提供有利环境。

  1.数据金融产业化,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数据是与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并列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要素经历的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过程,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数据要素作为科技、产业和金融的纽带,能打破信息孤岛,发挥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数据要素以渗透性、易复制性等特征,与金融市场融合发展,能构建更为科学的评级系统,实现企业科创资质智能认证,提升传统金融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攻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生产变革,为实体经济转型提供新机遇。

  二是数据资源化的过程能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一系列供应链产业链,催生与数据金融相关联的新型产业。数字技术的投入使用产生的大量数据等待被处理和挖掘,是数字时代的潜在财富来源。将各领域“碎片化”的数据资源整合为高价值的数据资本,促进金融适配科技创新动向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数据资源,探索数据金融化过程,对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数据价值化推动传统产业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新业态。数据金融在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同时,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在金融业的推动下提升其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数据化水平,从而提高制造环节在产业战略中的地位。产业数据化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新型制造业企业生产、营销、营运、研发等各环节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收集、处理、分析效率,合理进行产业时空布局,提高资本生产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孕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显著提升全产业链的价值。

  2.实现金融产业数字化,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兴起,全球金融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大变革。数据驱动金融业加速发展,深刻影响市场参与主体,重塑金融服务格局,成为推动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变革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数据要素与金融融合发展,为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产业数字化、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一是以数据要素为纽带,加速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显著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整体水平。数据要素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基础,技术水平是金融科技的保障。“数字技术+数字要素”双轮驱动,将促进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发挥金融科技渗透力作用,以智能高效的服务流程、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助力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提升,数字鸿沟加速弥合,持续为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二是促进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法律、产业生态等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下,金融领域的科技伦理水平不断提高,监管科技应用水平和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为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数字化金融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推动金融科技迈向“积厚成势”新阶段,将赋能金融治理能力、数字化经营能力、智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科技力量。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数据资产化提供契机

  当数据成为一种资产,传统金融学概念中的基础资产的范畴不断拓宽,包括债权、股权等在内的传统证券标的资产范畴有所拓展,衍生金融产品的范畴将更加丰富。

  数据与金融融合发展是未来趋势。当前,科技是全球竞争的焦点领域,随着科技发展对传统金融业的迭代,以及金融科技产业不断繁荣,将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金融市场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更多科技企业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融资,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运用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提高资金融通效率与风险管控水平的过程。

  二、数据金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从低质量、碎片化的原始形态,最终转变为可流动的数据资本,需经历复杂的价值化的过程。金融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在挖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力,而金融通过资本配置搭建了促进数字技术转化的桥梁,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耦合剂”。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推动发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赋能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

  以数据要素服务普惠金融战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数字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路径。数据要素赋能金融服务,能提升中小企业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1.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监管体系,积极为企业开展智能化金融服务

  构建“金融+科创”的综合化科创金融生态体系,促进智能对接、有效监管,优化融资环境。形成“AI+金融”的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提供智能信贷、智能投资顾问、智能投资研发等服务。如通过大数据系统筛查、智能分析等方式,实时推送企业融资需求,高效对接企业,有效解决金融供给结构性偏差,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适配性;构建数字化信用体系,补充传统的征信渠道,缓解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破解融资长尾群体信贷过程中的风控不完备、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动态监测企业经营、还款能力、资产变化等情况,准确进行风险监测,提升金融机构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能力,降低服务成本。

  2.提升数据要素金融属性,促进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在实现数据价值化的过程中,数据要素在商品属性上逐渐衍生出金融属性,使得数据要素以金融属性参与金融领域的经济活动并不断深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推出与数据要素相关的金融产品,可以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发现功能,激发数据市场活力。具有重研发、高人力成本、轻资产特点的科创型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将数据要素作为主要标的资产,实现数据资产证券化,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以数据要素服务制造业转型,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一方面,金融融合数据要素的产业链穿透管理,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渗透性或跨界融合性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数据驱动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引领下,金融在服务传统产业需求方面面临全新的发展方向。未来,金融机构可通过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接入更多关联行业经营主体,在供应链各方面实现多级穿透管理,打通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有效降低产业链上各类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生产活力。

  另一方面,加强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数据经历汇总、分类、存储、交易,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链。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如制造业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抓取数据,并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预警,大幅提高生产、营销、营运、研发各环节的效率。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以资金、技术、人才驱动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制造业全产业链的价值。

  3.以数据要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数据要素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赋能重塑。随着金融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突破乡村地理距离方面的限制。未来,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形成高质量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全方位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另外,可探索建立农村一体化的计算平台,以多方安全计算技术模式构建数据安全流通环境,释放农业大数据价值,提升乡村数据治理能力。

  三、搭建离岸数据交易平台,加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探索

  跨境数据在支撑国际贸易活动、促进跨境科技合作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跨境数据流动合作,于2020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将极大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推动国际贸易数据跨境流动。但是,我国金融数据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跨境金融数据流动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活动和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临港新片区被称为“国际数据试验田”。2021年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先行先试扩大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对外开放,加快发展跨境数据交易等服务贸易,并着力打造国际数据港。2022年1月起实施的《上海市数据条例》明确,聚焦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数据港,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有序推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探索,已成为打造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中优势的关键环节。

  一是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全球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据治理制度指国家或政府在构建数据库时颁布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主要涉及数据安全、解决竞争和冲突等要求。目前,我国数据交易平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平台处于粗放式交易模式,数据治理体系尚待健全。从全球视野看,各国金融数据出现海量聚集和爆发式增长,很多国家均推出与金融数据发展相关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政策,但侵犯个人隐私、数据垄断等现象普遍存在,各国尚未对跨境金融数据管理达成一致协议,甚至在治理框架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不利于全球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因此,在推进金融数据跨境交易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数据治理制度兼容的离岸数据治理体系,对标国际通行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差异化政策、监管和制度创新。

  二是搭建离岸数据交易平台,以“上海数”提升国际数据话语权。目前,上海金融要素市场日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金融生态环节趋于优化,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凭借上海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新契机,依托上海自贸区制度优势,可建立离岸数据交易平台,不断增强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数据要素的配置能力,更好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市场结合,强化与国外数据要素市场联动,形成包括金融数据在内的数据要素“引进来、走出去”的态势。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投资渠道,提升数据要素投资交易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将“上海数”的影响力拓展到全球,提升上海在全球数据交易方面的话语权。

  三是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国际板,强化国际间数据协同和算力协同。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作为离岸枢纽和科创高地的要素资源和政策优势,打造离岸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国际板。立足解决跨境要素交易面临估值难的堵点,开展离岸数据交易业务,吸引境外非居民进行数据要素的投融资活动。打造数据要素资源跨境流动的桥头堡,进一步引入国际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并引入信用评级、估值定价、法律及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打造跨境技术交易结算便利化通道,以全球视野建设世界级数据要素跨境交易枢纽。

  (贾彦系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刘申燕系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