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路径

2023-11-03 09:14:5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学良

  □ 张学良

  中国式区域合作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模式,强调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互利共赢,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从内在需求看,城市或区域“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明显,企业、劳动力等经济主体的区位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了区域分工和资源跨区配置,给区域合作创造了内生驱动力。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庞大的要素支撑,单个地方已难以独立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和外部性问题,区域合作逐渐成为解决区域共同问题的政策手段。

  从逻辑关系看,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区域合作可推动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缓解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瓶颈与矛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则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的根本目的,推进区域合作需贯穿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过程,不断突破各地区自我空间的封闭循环,打破行政地域和资源禀赋限制,促进要素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中国式区域协调发展。

  从现实基础看,我国已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区域合作模式。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将区域合作划分为不同模式。根据推动主体行政层级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中央政府主导型与地方政府自发型;根据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数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双边合作型与多边合作型等;根据区域合作空间载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以城市群为代表的省际毗邻区合作模式、以都市圈为代表的市际毗邻区合作模式、以次区域合作为代表的县际毗邻区合作模式、以交通轴线为依托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和以对口合作为代表的非毗邻区合作模式等。

  从典型特征看,中国式区域合作强调平等互惠、务实管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水平提高,新型区域合作日益向纵深发展,“以政府之手为引导、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成为中国新型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地方政府跨区域经济合作有力改变了过去通过地方政府间竞争“以邻为壑”“保一方发展”的制度安排,开启了扩大开放、横向合作、共谋发展的“双赢”之路。其不断从立足于自身利益考虑或期求单赢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真正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作为开展合作的基本目标,通过共同做大“蛋糕”分享合作带来的红利。

  从未来趋势看,中国式区域合作需探索小尺度合作模式。当前,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基本构建起了大尺度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未来可基于小尺度的新型区域合作,推进行政边界、地理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多维耦合,通过创新“新型飞地经济合作”“蛙跳式对口合作”“托管式合作”等多种区域合作模式,引领区域合作从城市走向县域、乡镇等更加精准的空间尺度,不断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