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圆桌 |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打造

2024-02-28 07:56:4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刘晓春

  赵欣舸

  曹啸

  信瑶瑶

  主持:

  陈佳怡

  圆桌嘉宾: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 赵欣舸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曹 啸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信瑶瑶

  金融强国需要与之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具备哪些特征?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如何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曹啸,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信瑶瑶,对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为载体赋能金融强国建设

  上海证券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赋能金融强国建设?

  刘晓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力量集聚点。如果说强大的金融决策体系、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监管是金融强国的核心,稳健而强大的金融体系是基础,那么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拳头”。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强大的吸纳和消化大量国际资金的能力,有在国际间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能帮助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助力中国资本走向世界,还能帮助国际资本投资全球,更重要的是有消纳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输入的强大能力。

  赵欣舸: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抓手。国际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是金融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对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撑。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上海的历史使命。

  曹啸: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支持和服务中国市场经营主体在筹集和投放全球资金中不断体现和提升自身市场价值;能够支持和服务中国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世界“优势要素”共同构建国际经济新格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探索新途径和新方式;能够支持和服务中国市场经营主体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高效配置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成“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全球发展的功能区。

  信瑶瑶: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国际金融资源,并拥有较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强国要有与其金融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我国建设金融强国也需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功能,有力支持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我国从经济和金融大国向经济和金融强国的转化;二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策源地作用,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上海证券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条件和特征?

  刘晓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是体现在规模的庞大上,包括市场规模、交易规模、机构规模、人才规模等;二是各类金融市场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三是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体系。

  此外,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须具备四大条件或特征:一是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稳定的执法环境;二是宽松的创新环境;三是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保持高度的开放性。

  赵欣舸: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备的条件和特征主要有五点:

  第一,本国经济具有超大的规模和超强的实力。

  第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强大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贸易、航运、金融三位一体,相互赋能。

  第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产品,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都充分发育,这有利于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扩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深度与广度。

  第五,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有宽松而严格的法规体系。一方面是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创新。

  曹啸:从全球视角来看,四个主要方面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强国发展之路:一是对行为自由选择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国家秩序得到持续演进;二是对资金自由流动

  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国家物质财富得到持续增长;三是对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国家创新发展得到不断延伸;四是对文化自由交融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国家精神文明得到持续拓展。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上述四类制度安排密切相关,通过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鼓励和推动金融领域高水平开放,以跨境资金流市场化引导配置全球性资源。

  信瑶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要满足一个区域或者城市拥有金融资源的聚集力和辐射力,而且该地区或城市的金融资源聚集及辐射范围超出一定地域,甚至能够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因此,该区域至少具备下述特征: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集中的金融机构;三是全面的金融服务;四是完善的金融制度;五是活跃的金融交易;六是良好的金融营商环境。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上海证券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晓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该和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竞争。竞争的是市场、产品、客户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其范围肯定不只是国内,应当影响相当范围的国际地域,影响这些地域的资源配置和投融资结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围绕建设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应该是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人民币国际投融资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中心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发挥资源配置影响力。在这些地域发挥影响力,既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错位竞争,也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未来,因为这些地域将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赵欣舸: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继续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加大对重点产业、“五篇大文章”等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对标国际高标准金融规则和最佳实践,完善配套制度规则。

  四是完善离岸金融体系,推动构建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

  五是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便利境内外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开展全球募资、全球投资和风险管理业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人民币金融资产全球配置。

  六是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推进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

  七是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曹啸: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体现在积聚全球资金发现和引领人类未来价值,这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建成为未来智能世界合理定价、筹资兑现价值以及连续性交易不断重估价值的集中场所。

  信瑶瑶: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要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要使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接受度更高;二是重大国际金融规则、金融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要拓宽上海规则的影响范围,拓展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三是金融营商环境竞争力,要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四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形成较高吸引力;五是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全球竞争力。

  补足短板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上海证券报: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源配置和定价能力。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赵欣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存在四方面短板:

  一是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机构国际化程度仍比较低,超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少。

  二是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不强。目前,上海重要大宗商品的市场定价权和议价权较弱,国际市场对“上海价格”的认可度有待提高。

  三是上海资本市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功能不强。比如,企业上市资源还是以国内为主,除个别红筹企业回归外,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发行人还没有实现突破;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业务还相对独立,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和规则统一,交易所债券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与风险管理中心相匹配的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创新能力较弱,有重大影响力的境内外长期投资者较少等。

  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面临监管挑战,而监管制度的完善非上海自身可以完成。以债券市场为例,我国债券市场实行分市场、分券种多头监管,即债券的发行审批、流通交易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负责。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处于中债登、中证登、上清所三个托管后台并立分割的状态。托管结算分割给参与机构造成技术障碍,降低了市场效率。

  曹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展现自身发展优势,拓展全球发展新空间,面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空间树立创新优势。须总结经验并引入全球最佳实践范例,整合归集分散于不同发展规划中的支持和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适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政策供给。

  信瑶瑶: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金融市场规模较大,但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金融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三是金融营商环境还有较大优化空间;四是金融法律法规还需不断完善。

  上海证券报: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何建议?未来应如何选择发展路径,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

  刘晓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更需要具体事项的突破与引领。顶层设计方面,应该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等统筹规划。此外,在目前的基础上应更注重符合国际金融中心需求的法治建设、制度规则建设,尤其是要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关于金融开放政策,目前大多数还是围绕便利贸易往来、便利来华投资做文章,有关金融市场投融资和交易的开放相对较少,而这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政策,需要顶层设计,但因为业务复杂、设计工程庞大,效率不高。因此,可以考虑改变策略,就具体事项提出目标,围绕具体事项制定相关政策,一个事项一个事项积累,最后形成一个体系。

  赵欣舸:第一,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层面的推进机制。

  第二,充实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职能,赋予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相匹配的特定金融政策制定、金融市场和机构交易监管等职能。

  第三,引导迁入或在沪设立一批国家级基础性、功能性金融机构,打造若干家“航母级”金融机构。

  第四,深化证券市场改革,打造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引入国际发行人和产品,成为国际国内资本双向流动和企业上市融资的战略链接。组建上海交易所集团并对海外交易所开展并购,增强国际资本市场影响力。

  第五,在浦东新区打造“金融法治试验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示范案例体系”和解决金融纠纷的“上海规则”。

  曹啸:推动金融和创新双轮驱动的高水平开放,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的不二之选:

  一是尊重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资金国际化运作的需要。建议以最宽泛的创新资金概念范畴和最开放的政策格局,深化和拓展有利于创新资金自由化便利化运作的跨境金融政策,将制定和实施合格境外创新基金(QFIF)和合格境内创新基金(QDIF)汇兑登记备案系统平台为突破口,允许创新资金参与境内外多样化的创新类投融资项目,对创新资金跨境和境内外流向流量实行多部门统一事后监测分析管理,不断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开展跨境投融资的国际化诉求。

  二是要尊重科技创新人才对创新资金国际化运作的需求。建议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允许经认定中外籍科技创新人才的各类合法资金跨境使用时不限额度和用途,汇兑登记、变更及注销业务下放至金融机构审核办理。

  信瑶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一方面要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不断补齐现有短板,例如稳步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以提升金融业国际影响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以持续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以提高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力等;另一方面要形成竞争性优势,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跃升,例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