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责任 | 10000期我们为公平正义呐喊

2023-11-06 08:49: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我们坚持做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

  我们一直走在资本市场舆论监督第一方阵,站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队伍的最前列。

  我们执笔为器,以文作锋,以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为监管层执法提供有效依据。

  我们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深度挖掘,对公司治理乱象逐层揭露,对资本野蛮生长等乱象坚决说“不”。

  我们寻找真相、靠近真相、揭示真相,让投资者从资本市场感受到更多公平正义。

  对违规行为坚定说“不”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关系到资本市场能否行稳致远。奥联电子却在此时发生了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

  今年2月10日起,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专业深入调查,刊发了以《跨界钙钛矿被“打假” 奥联电子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为主的系列监督报道,揭露了奥联电子资本运作中的“履历造假门”,指出奥联电子内控治理、信息披露涉嫌违规等问题。最终,中国证监会对其立案调查。这也成为A股市场实行全面注册制后中国证监会启动立案调查第一案。

  我们一直走在寻找真相的路上

  A、“中植系魅影”

  2014年上海证券报刊发的《中植系魅影》是全市场第一篇深度研究中植系的报道。通过拆解中植系错综复杂的股权图谱,记者发现其以曲线手法幕后操控了一整个金融帝国——包括信托、典当、租赁、期货、担保、第三方理财、PE/VC以及十余家上市公司。同时,中植系的资本运作缜密而激进,利用中融信托平台,构筑混业经营的金融生态;在持股关系上,极为分散与隐蔽,通过高杠杆、循环式运作放大规模,呈现金字塔式的资本图谱。中植系灵魂人物解直锟则退居幕后、越藏越深。

  报道刊发后,中植系成为舆论焦点。随着监管介入,中植系的资产规模逐步缩水,核心平台中融信托被出售,其隐蔽的金融帝国终于浮出水面并被肢解。

  两年后,上海证券报进一步推出《中植系埋雷》,跟踪中植系后续变化,发现三大特征:持股模式多元化;从参股到谋求控股;孵化金融平台“拆分上市”。中植系新的资本运作涉及资金200亿元,涉及上市公司30余家。“进化”后的中植系,通过复杂的上下游关联交易,输送资金、提供客户,迅速催肥金融资产,但实际持续盈利能力堪忧,给资本市场与投资人带来巨大风险。报道刊发后,监管层对中植系相关行为严加管控,最终其资本运作相继流产。

  2021年末,解直锟离世,中植系陷入大乱。2022年,中植系上市公司业绩爆雷,纷纷脱离控制。2023年,中植系各大核心金融平台出现兑付危机,陆续爆雷。中植系的崩塌,对资本市场及金融生态而言,是一次刮骨疗毒、激浊扬清。

  B、海印“神药”

  2019年6月起,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现海印股份发布具有极大误导性陈述的虚假公告以炒作自家股价,由此展开深入调查,刊发系列监督报道十余篇,将公司信息披露乱象公之于众。

  中国证监会对其立案调查。该案件成为当年中国证监会调查的十大虚假陈述典型案例。

  C、“忽悠式荐股”

  2021年,A股市场出现新式“割韭菜”手法——“忽悠式荐股”。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亲身实践,观察短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上所谓“股神”“专家”“大V”的操作路数,结合采访部分投资人士,逐步摸清了这一新型的非法荐股“割韭菜”的操作流程:“忽悠式荐股”就是利用散户盲目相信、跟风短线游资大咖的心理,设立了大量假冒知名游资的公众号、视频号,甚至将交易席位也专门放在与知名游资相同的席位,在获得中小投资者信任后,再选取短线高人气个股,通过提前买入“抢帽子”的方式“收割”获利。

  D、“中银绒业骗局”

  2013年9月12日,上海证券报头版刊登《中银绒业骗局》系列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中银绒业存在主要出口客户系注册于香港的皮包公司、主要内销客户疑似关联方、虚构合同骗取出口退税等六大方面问题,加上对财务报表的详细分析,质疑中银绒业存在虚增收入等财务造假行为。

  201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对中银绒业立案调查。此后,由于公司涉嫌假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已涉嫌犯罪,案件被移送公安机关。

  2016年5月,中银绒业实际控制人马生国因犯逃税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执行,并处罚金1000 万元。法院认定,马生国等人于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期间存在虚构销售合同、骗取出口退税的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