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就是资本市场的自由行

2014-12-30 09:09: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白又戈

  沪港通开通之前,有人曾形容说,沪港通好比两队解放军,一队从香港出发,北上去上海,解放内地股市;另一队则从上海出发,南下来到香港,解放香港股市。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至今月余,两路解放大军声势浩荡的场面似乎并未出现。这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和批评。

  笔者认为,沪港通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种救市措施推出的,而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应过分关注短期的交易量多寡;而从长期来看,笔者认为沪港通对于两地资本市场有着深远意义。

  一是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参与度和吸引力。

  对于内地资本市场来说,沪港通实现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为海外资本直接进入内地提供了新的途径,提升了A股市场的国际参与度。从纯粹金融学的意义上说,沪港通便利了投资者交易,A股的流动性得以提升,从而增强了A股市场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市场普遍预期明年A股的部分上市公司会被纳入摩根士丹利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从而成为全球各类基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沪港通与2003年内地开放香港自由行有类似之处。沪港通之前,境外机构投资者想要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必须获得QFII额度,其中有许多的限制和不便,这与自由行之前内地居民想要来香港消费必须跟随旅行团进出,道理是一样的。自由行措施落实之后,内地居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一措施对于促进香港的消费繁荣,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沪港通就是资本市场领域的自由行。

  除此之外,沪港通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沪港通是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步骤。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中国一直在苦苦探索,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前提条件下,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反复比较之后,沪港通看来是被确定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开放路径。

  二是开启香港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的深度融合。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来说,沪港通开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经济深度融合的开始。

  香港过去60年金融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香港金融业服务于本地经济,尤其是服务于香港的工业和地产;第二个阶段是香港金融业走向国际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汇丰银行为行业龙头的国际性银行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推动香港成长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香港金融业开始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内地间接提供金融服务,大量接纳大型国企和银行来港上市,使得香港成为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最主要的市场;第四个阶段,笔者认为应是以沪港通开通为标志,代表着香港金融业将开始逐步融入中国经济体系。

  笔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香港金融业将开始直接服务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其提供所需的各类金融服务和产品。沪港通对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可以说才刚刚开始,随着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密切,香港资本市场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直接服务内地经济,是大有可为的。

  除此之外,沪港通还承担着完善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基础功能。今年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呈现加速的趋势。香港市场人民币存量达到1.1万亿元,2014年上半年香港市场人民币贸易结算金额达到2.9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金额2014年上半年达1300亿元,累计达到38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日兑换金额为7000亿元。在香港市场,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交易流通媒介、商品计价标准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已获长足发展,沪港通的推出使得人民币投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补充和完善了人民币在海外市场流通和使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货币职能。对于进一步夯实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基础,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样,对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会带来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作者系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