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降费2.0时代 如何叫好又叫座?

2017-03-06 10:31:24 来源:IT时报 作者:

  提速降费是贯穿近年来国内通信业发展过程中的热门关键词,2015年被首次提出,现在新的一波热潮又将来临,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工作。

  2015年是提速降费的元年,当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随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网络速率,同时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之后各大运营商闻风而动,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提速降费方案,就此拉开了提速降费的序幕。

  总体来说,过去两年提速降费战略实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2015年,国内固定宽带和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水平降幅分别超过了50%和39%,完成了提速降费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为用户节省了400亿元。2016年,国内网络技术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所有地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到72%,全国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15年底的2倍,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水平进一步下降。

  作为实施提速降费战略的主力军,各家运营商取得的成效也很显著。以中国电信为例,两年来,中国电信用户移动上网资费从每兆0.12元,降到2016年底的0.05元,平均单价下降57.4%;有线宽带资费平均单价从4.9元下降到0.9元,下降幅度达81%。

  按理说,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网速更快了、费用降低了,用户应该给工信部和运营商伸出大拇指点赞。但实际结果却非如此,一些用户抱怨对提速降费基本没有感知。

  运营商和用户似乎处在不同的频道上,运营商用数据来证明自己提速降费成效明显,用户却说没有感觉,大家似乎都没错,但是矛盾却确确实实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因为用户和运营商的关注点不同。用户重点关注的是降费,自己每月实际通信支出是否有减少,而运营商可能偏重于提速,通过“提速不提价”来降低宽带或流量的单价,从而实现“提速降费”的目标,但是用户整体支出可能并没有减少。

  现在,新一轮的提速降费热潮又来了。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提速降费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这不仅仅有利于用户,是给老百姓“送红包”,更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运营商会出台措施接应和推进提速降费工作,掀起新一轮的热潮。那么在这新一轮的热潮中,运营商提速降费和用户感知之间的矛盾能否消除呢?

  一些人会说,运营商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就像水煤电费一样,如果用户们普遍觉得费用高了,那么开个听证会,价格也许就降下来了,这样不挺好吗?比如说100M的有线宽带,原来月费100元,现在降到50元,这样用户感知肯定很好。但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来水公司作为纯公益性的企业可以做,但是电信运营商却不行。国内三大运营商都是上市公司,要对股东和投资者负责,而且是央企,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国资委对它们有严格的业绩考核,如果业绩下滑,不仅会遭来投资者的不满,而且运营商自己也要“吃苦头”。按照国资委的规定,央企的工资和其产生的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总额增幅不得超过效益增幅,效益下降的企业工资总额必须下降。

  实际上,这两年来因为提速降费政策影响,运营商承担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体现最明显之处就是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尤其是在2016年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一面是外界的降费呼声,一面是头顶上的业绩考核,运营商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提速降费工作的深入推进,“平衡木”变得越来越窄,运营商处境更加尴尬。要打破这一状况,让提速降费工作取得各方满意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推进央企分类改革、厘清运营商的央企定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要先将运营商的定位讲清楚,是纯商业类企业还是公益性企业,或者说是介于中间,考核时是将社会效益放首位,还是将经济利益放首位,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

  不让马儿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快,这是不现实的,要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工作,需要放松对运营商经营业绩的考核标准,也能让用户获得更多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