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圆桌 | 锚定金融强国建设 提升我国金融体系国际影响力

2023-12-14 08:04:5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宗良

  鲁政委

  温彬

  熊园

  主持:

  马 慜

  圆桌嘉宾: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宗 良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 彬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熊 园

  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是我国金融发展阶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金融业规模较大,但与金融强国仍有距离,因此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全面推进包括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在内的强国建设,均对金融提出更高要求;从国际看,金融强国建设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也是维护金融安全、应对大国博弈、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除了传统的金融体系规模等指标,还着眼于金融服务的效率、货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话语权等方面。这对于我国金融业在提升服务效率、提升软实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是中央层面首度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目标,锚定了未来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

  近日,上海证券报邀请了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围绕“建设金融强国”进行探讨,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锚定金融强国建设提高中国金融全球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如何理解“建设金融强国”这一全新目标?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哪些现实考虑?

  宗良: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这一目标意义重大。纵观世界历史,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通常伴随着金融的繁荣和由大转强,金融强国是经济强国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首先,金融强国建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金融“大而不强”,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金融总量问题,金融结构不均衡、金融供给质效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其次,金融强国建设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壮大,我国金融体系全球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银行业在全球化经营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货币国际化、全球金融治理参与能力建设等方面任重道远。

  鲁政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体系规模明显扩大、金融产品持续完善。然而,我国金融体系规模不断上升,但金融体系发展程度和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距离金融强国仍有一定距离。

  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不仅有助于实现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更好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能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提升国家竞争力。

  温彬:我国金融体系伴随经济规模而不断扩张,已经初步具备“大”的基础,银行业资产规模升至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

  但是金融体系“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明显:从国内看,主要表现为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均衡、金融市场机制不够成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待提高、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从国际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地位不匹配。

  可以说,无论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从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来看,都需要金融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建设金融强国”作为目标,通过构筑高效、稳健、开放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熊园: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是我国金融发展阶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金融业规模较大,但与金融强国仍有距离,因此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全面推进包括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在内的强国建设,均对金融提出更高要求;从国际看,金融强国建设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也是维护金融安全、应对大国博弈、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证券报:“金融强国”之“强”,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我国金融业提出了哪些要求?

  宗良:金融强国建设是有效支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强国一般具有四方面特征:一是金融能够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资金支持,这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义;二是金融要有很强的调控和监管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危机冲击并能实现金融体系的快速修复,这是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三是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和金融机构多样化,确保其能够提供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供给,这是金融强国的微观基础;四是金融体系的全球竞争力、国际规则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要强,具备较强的应对国际制裁等风险的能力,这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旨在打造能与强国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鲁政委:从境内外来看,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对各国的金融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设计了相应的测度指标,通过这一系列测度体系,我们可以浅析“金融强国”之“强”的主要关注点。

  从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各经济体金融业竞争力测度标准来看,其主要关注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以及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来看,其指标包括金融业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以及国际金融治理竞争力。

  通过上述指标,不难发现,除了传统的金融体系规模等指标,“金融强国”之“强”还着眼于金融服务的效率、货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话语权等方面。这对于我国金融业在提升服务效率、提升软实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温彬:一般而言,“金融强国”之“强”,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集中体现为金融机构的规模结构、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国际投资头寸的规模以及货币的国际地位等,软实力则包括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以及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等。

  金融强国建设,意味着金融体系的发展重点将从规模扩大等“量”的方面,转向夯实服务质效和提升防风险能力等“质”的方面。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要持续增强硬实力,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的过程中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软实力,通过深化改革、与国际接轨等方式,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体系,逐渐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

  熊园:与金融强国建设相对应的是,我国金融业要全方位发展和壮大,体现在:更高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更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金融体系、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法规,全球范围内更高的金融定价权等。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金融强国建设也对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着力培育一流金融机构,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开放水平,更为顺畅、高效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好企业、产业、居民等部门需求,金融行业自身经营要更规范、更稳健。

  补短板锻长板明晰金融强国建设路径

  上海证券报: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路径是什么?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宗良: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国金融能力须持续提升,也有一些短板有待补充,如提升应对外部冲击和单边金融制裁的能力,四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型银行应避免追求“大而全”,要结合自身优势,将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真正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更好满足“走出去”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小银行更加突出特色,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各类金融机构更加紧密合作,实现共建共赢。

  二是推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五篇大文章”之间要互相协同形成整体合力,在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实现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大型银行要承担新使命、把握新要求,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是优化融资结构,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引擎,未来政策应着力打造更为多元的融资环境,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机构之间的沟通配合,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接续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融资体系,使得各种发展阶段和不同规模的优质企业都能获得与其风险特征相适应的融资支持。

  四是为提高我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大型银行可发挥规模优势,在综合化、国际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通过跨业经营和跨境经营,为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国际外循环水平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应对相关单方面金融制裁的能力,为国家利益保驾护航。

  鲁政委:为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当同时从锻长板和补短板两方面着手,在夯实银行业规模等当前相对有竞争力的长板的同时,着力从短板入手,补足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领域。具体来看,对标境内外对于各经济体金融业竞争力的测度要素,未来我国可从七个方面发力:

  第一,在继续做强银行体系的同时,着力发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创投机构等非银金融机构;第二,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线上展业等多种方式开展普惠金融,提升各类主体获得信贷等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第三,持续完善监管规则并提升监管有效性,对实体企业部门进行稳杠杆甚至适时降杠杆;第四,提升金融市场与国际的互联互通,提升境外投资者对境内信用债投资比例,同时推动更多境外主体将人民币作为发债融资的计价货币;第五,持续夯实银行资本并维持银行的合理利润空间,从而通过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方式筑牢金融稳定的基础;第六,持续加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科技持续进步,更多运用灵活的监管创新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第七,加强我国国际金融治理能力,提升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建设国际金融多边协调平台。

  温彬:要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须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目前的短板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融资结构仍需优化,近年来银行信贷在社融中占比有所上升,权益性资本相对不足,直接融资占比亟待提升;二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司治理、信用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安全网等方面存在差距;三是风险压力较大,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应加快化解;四是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不足。

  在发展路径上,须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发力:对内要继续深化改革。一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二是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明确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作用及定位;三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对外要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包括:加快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

  熊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初步设定了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路径: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同时,应着力补短板,包括有效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遏制金融乱象、提升金融监管和风险治理能力等。

  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有序推进风险化解

  上海证券报: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依然不高,部分领域金融风险较为突出,低效的金融资源需要盘活,您认为应当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宗良:实践证明,只有稳健经营的银行才能基业长青、做优做强,银行业不仅要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更要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稳定器”,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要认真围绕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通过完善金融供给侧改革,将资金更多投入到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和薄弱领域,有效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鲁政委:对低效金融资源特别是信贷资源的盘活,将使得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需要金融支持的领域,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从具体方式看,一方面,通过增量信贷投放变化,逐步改变存量信贷的投向重点。不过,这一过程必将伴随着部分领域所获得信贷资源的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时度效”,避免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出现次生风险。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银行信贷资产流转的方式盘活低效金融资源。从底层资产来看,其范围不应当仅限于不良资产、僵尸企业贷款等低效金融资源,还应当拓展到更广泛的一般信贷资产范畴,从而将银行的存量信贷资源“解放”出来,增加相应紧缺领域的信贷投放;从信贷资产流转的方式来看,不仅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也可以逐步探索创新扩大信贷资产直接流转,畅通信贷资产流转渠道。

  温彬:金融工作须在“三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在总量上,继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在结构上,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二是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债券注册制改革,加快全国大市场和监管统一,加速建设柜台市场。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三是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加快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也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熊园:针对部分领域风险较为突出这一问题,短期应重点关注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尤其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新提法的后续跟进落地。其中,地方债务风险方面,“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预示后续应更多从债务管理和化解机制入手,包括继续改革地方税制、完善地方主体税种、扩充地方收入等。同时,就“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后续或将增加中央债务比重。

  房地产风险方面,应重点关注“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预计针对风险较高或重要性较强的头部房企,后续可能开启“一对一”监管,并可能更为侧重房企的资金流监管。

  针对盘活低效金融资源,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三大方向,后续存量贷款到期后应会更多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此外,就期限长、低效、无效金融资产而言,可以充分利用REITs、ABS、债务重组等方式,兼顾提升金融资源效率和优化金融资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