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学家会被误解?——读《经济学的意义》

2024-01-22 07:54:4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玉强

  《经济学的意义》

  姚 洋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年4月出版

  如今经常有经济学家被公众斥为“砖家”,而被指责的经济学家们也满腹委屈,认为自己的研究心血被曲解。双方观点冲突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对经济学意义的理解有偏差。专家和大众只有准确理解经济学的意义,才可能正确理解或采纳好的经济观点和建议。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姚洋先生所著《经济学的意义》一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专家成“砖家”只因误解了经济学

  作为一位学术造诣颇深的经济学家,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经济学教育即使是MBA这种应用型的管理教育,是很难教大家怎么赚钱和找一份好工作的。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搞科研、做学问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作者认为,由于经济学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所以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指导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经济活动,更难以教人如何发财致富。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理解和解释现实,而不是参与市场活动去赚钱;不是开药方改造世界,而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予以解释,找到其中的因果关系来形成影响社会的思想。对此作者直言:“这是在一个复杂世界里经济学家的专业定位。”而改造世界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关注社会走向的民众做的事,经济学家的任务是为这些实践者提供历史经验。而普通人学点经济学也有益处。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起于理性人假设,终于对事物的理性分析,所以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世界的方法,使人们知道经济活动是如何运作的,让普通人提高理性思考能力、避免极端思想,从而能够正确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建议。

  此外,普通人对经济学家的误解还在于经济学是带有解释性质的,而这种解释代表的是平均状态,可是要想赚钱只知道平均状态是不行的,还要关注极值。作者认为,这就是经济学家懂得经济运行规律但在实操方面未必比得过普通人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赚钱把握的就是极端情况,需要敢于冒险,而经济学家可能会瞻前顾后,等他考虑完了机会也错过了。作者强调,人们一定要把学问和实操分开。学问是总结普遍的规律,实操却一定是应用个性化的策略。在实操时,如果缺少个性化的策略、没有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你是不能在市场上找到可以产生超额收益的标的,也就是赚不到钱的。

  作者虽然“吐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人们赚钱帮助不大、对政策影响有限,但他也诚恳地希望即便是非经济专业人士也应该学习一些经济学知识。因为,经济学可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让人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去思考社会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一个人学了经济学就不会轻易走极端,并且他也会懂得理解社会的方法,对事物就会抱着理解的心态,人也会变得更加善良和平和。作者经常和他的学生说,他教经济学就是教大家有一个好心态,因为大家知道了经济、政府是怎么运作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牢骚了。

  研究经济要会“投机取巧”

  作者给自己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两个“有用”的标准:对于理解或建设中国有用;对于经济学科的进步有用。按此标准,笔者认为只有把经济学研究用对地方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良性互动。作者长期担任《经济学(季刊)》主编,其间阅读了大量论文,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他本人还做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学研究和中国经济学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也有许多研究心得和体会。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作者对于在中国做经济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作者提醒人们,能留下来的经济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一定是所处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作者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伟大的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脱离了时代就不太可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发现如今很多年轻的经济学者并不明白这一点,在做跟时代无关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这是在浪费人生”。他笃信通过回应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理论,认为即使这样做未必能成为亚当·斯密或凯恩斯那样的经济学家,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这样做,否则我们就会和这个伟大的时代擦肩而过。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很多开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窍门”。例如,他发现有些刚入门的博士生简单地认为做理论研究就是先写一个模型,模型推导出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这就是没有把经济学搞懂的表现。对此,作者的建议颇为中肯,即做经济学理论研究一定要有一个符合直觉的故事,把故事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如果故事没有办法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那肯定是故事在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做理论研究一定是倒着走:肯定是已经知道你要的结论,千万不能先写假设,然后确定一个模型,推导出什么结论就接受什么结论。数学家也是倒着想问题的,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先有猜想然后由数学家进行证明。

  作者很重视写好经济学论文,在选题和写作上也提供了许多“投机取巧”的方法。他尤其重视“选题”,认为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有趣的是,他类比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不可能三角,即在好问题、合适的方法和别人没有做过三者之间,我们的研究只能满足其中的两个条件。如果发现一个好问题且别人没有做过,那多半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方法;如果发现一个好问题,而且有好方法,那多半是别人已经做过了;如果发现了一个问题,别人也没有做过,而且有方法去做,那一定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好问题。作者认为,做经济学研究或者任何研究,都是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不过他认为,找到经济学上的好问题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做经济学研究,好的选题还是应该以问题为导向。

  在书中,作者建设性地提出了好选题的两个标准:对中国有用、对经济学文献有所贡献。具体而言,好的选题又有若干种,比如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现象并用数据进行证明。作者强调,国内外的顶级期刊都非常重视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经济学的意义》是一本接地气的书,能够让普通人通过了解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思维,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和看待世界。同时,本书又可以启发甚至棒喝经济学专业人士看清做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和方向。